邵大箴(1934—2024)
惊悉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今天上午十点五十六分在北京逝世!整个美术界都为失去一位温厚谦和而不失立场,敢于讲真话的尊者而痛惜。
邵大箴先生是新时期美术史论批评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介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学者,一生著作等身,撰写了大量研究和评述西方传统美术与现代派艺术的论著。作为《世界美术》《美术研究》和《美术》的主编,他坚持正确的导向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守正创新,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他以“同情的批评”成为发现提携和培育美术人才,扶植晚輩的伯乐,在中央美术学院从教六十载,更是桃李满天下。
邵先生对北京画院的发展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2007年,王明明院长诚邀先生在内的十位专家学者,共著《20世纪北京绘画史》,先生亲自撰写“北京美术的多元化发展”一章,为我院“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我院成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特聘邵先生为顾问。2014年,在我院召开的“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邵先生发表了《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长篇报告,从艺术与政治,艺术性与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艺术的雅和俗的关系;艺术观念的多元与艺术形态的多样;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等六个方面,为我们的齐白石研究指明了方向。近20年来,先生总是在百忙之中席我院举办的各种展览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与艺术家交流,他亲切的态度,总是让人如沐春风。
今年5月29日,在吴洪亮院长的建议下,邵先生为“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写了前言:
永玉先生人走了,但他为人为艺术家的形象深深刻在人们的心底。他是大众的代言人,用自已的文笔和绘画抒发他内心对现实的感受。文章和画里的喜怒哀乐,反映了活生生的现实,毫无装腔作势之感。他是热爱大众热爱生活的人,爱的深切,表达得平和,读起来令人余味无穷。文章的文字也风格极富个性,别人是学不来的。他写的随笔,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因为感情真实纯朴,语言幽默,趣味性很強。他晚年每天写短文。在上海报纸上发表,有无数读者为之着迷。永玉文采犹如画作,犹如其谈吐,真实和极富趣味性和感染力,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今天,邵先生也离我们而去,但先生音容宛在,风范长存!
2008年1月10日,邵大箴先生出席《20世纪北京绘画史》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并发言
2008年2月23日,邵大箴先生出席《20世纪北京绘画史》总结会
2008年5月16日,邵大箴先生、奚静之先生出席“怀古寄情——王明明手卷、册页、扇面作品展”与王明明院长合影
2010年6月2日,邵大箴先生出席“田世光花鸟画精品回顾展”开幕式并发言
2010年10月17日,邵大箴先生出席“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
2012年5月14日,邵大箴先生出席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被聘为顾问
2014年1月23日,邵大箴先生出席“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2013年12月4日,北京画院为邵大箴、水天中先生举办八十寿诞生日聚会
2015年7月29日,邵大箴先生在“大爱悲歌——周思聪 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开幕式致辞
2015年10月10日,邵大箴先生在“在温暖的大地上——俄罗斯艺术大事西德罗夫油画展”开幕式致辞
2016年5月18日,邵大箴先生在“浑然天地间——老甲大写意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2017年10月24日,邵大箴先生观看“意象东欧——庄重作品展”
2018年5月9日,邵大箴先生在“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开幕式致辞
2018年9月30日,邵大箴先生在“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2019年11月22日,邵大箴先生在“寄情造境——何怀硕作品展”开幕式致辞
2023年7月19日,邵大箴先生为艺术顾问的“并行——秦嗣德现代水墨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
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
邵大箴
纪念齐白石,首先要回忆一下齐白石在20世纪所受到的遭遇,他的经历。齐白石先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意义的中国画家。“五四运动”时期,很多文化先驱都在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新兴的现代文化,齐白石先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但是齐白石先生没有受“五四运动”之后一度流行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激进主义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西文化的融合,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齐白石先生一方面受到“五四运动”的启发,他的思想应该说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下,他开始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他从一个木工、木匠走向画坛,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大,但是他没有受“五四运动”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所以他在30年代、40年代,一直到解放之后,在中国、在世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关注。
但是齐白石的遭遇大家都知道,在“五四运动”之后,在1949年之前,他受到两方面的思想的批判:尊重传统文化,而忽视艺术创新的这些艺术家们,对齐白石先生是不够尊重的;另外一些接受西方文化影响,认为中国的绘画应该走中西融合的道路,而对于从传统的文人画走出来的画家,并不是很尊重,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齐白石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排除两方面的压力,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这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从我个人来讲,我从50年代中期开始认识齐白石先生,对齐白石先生的艺术开始关注,开始学习。但是我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齐白石的批判,也参与过对齐白石的批判,因为当时江青歪曲毛主席对齐白石艺术的指示,兴起对齐白石批判齐白石的运动,这里不能说运动,是红卫兵兴起的一场批判传统文化、批判齐白石的一种活动,当时我们也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然这是很短暂的。后来到“八五新潮”的时候,对齐白石先生的传统文化都有质疑,但是很短暂的。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对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北京画院做了很多的工作,刚才王明明先生已经说了。
我觉得今天研究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有六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第一点,艺术与政治,艺术性与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我们1949年以来,当时在1949年以前也存在这个问题,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把艺术和政治混同起来。艺术是离不开政治的,艺术里面有相当的政治内容,这是很明显的,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个提法也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艺术和政治毕竟是两个范畴。艺术里面含有政治性,但是不能把艺术和政治混同起来。
艺术和意识形态性这两点之间的关系也要有联系,也要有所区别。艺术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但是艺术不等于意识形态,艺术在很多方面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艺术性是有普遍原理的。假如我们在这点上有所动摇、看法有所动摇的话,我们在这些艺术政治上肯定会发生偏差,会产生错误,甚至会不公正地对待在艺术上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对艺术政治和意识形态性并不是很强的艺术家,他们会受到埋没、打击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是最明显的例子。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也有这些例子,这是我们吸取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第二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齐白石先生在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他接受文人画的传统,又不囿于文人画的传统,敢于在文人画的传统基础上创新,他对传统的尊重,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对一些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非常尊重,愿意做他们的走狗。但是在艺术上他没有亦步亦趋地走这些艺术家的路,在艺术样式上,他没有学这些艺术家。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他学前面的艺术家、学古人,他的艺术就会有勃勃的生机,假如像古人、跟古人一样了,他的艺术就会失去活力,这点对我们启发很大的。所以齐白石先生,他是非常尊重传统的艺术家,他又是敢于创新的艺术家。
在这点上我觉得很多人把齐白石尊崇为大师,不少人学齐白石的样式,凡是表面上想学习齐白石样式的艺术家,都没有走出来,而真正领会齐白石先生艺术精神的艺术家,后来成为我们尊重的艺术大师,像李可染先生。他学习齐白石、学习黄宾虹是非常虔诚的,当时徐悲鸿先生请他来北京工作,杭州也请他去,他为什么到北京来,因为北京有齐白石,有黄宾虹。他学习齐白石、学习宾虹,但是他的画不像齐白石,不像黄宾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齐白石给我们做出了杰出的范例。
第三点,艺术的雅和俗的关系
齐白石先生的态度、他的处理,实际上齐白石先生是雅俗共赏的,非常高雅的,也是大众所非常欣赏的。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艺术是要为大众所接受的,但是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齐白石先生不是迎合大众,他的艺术是要信任大众,同时用他的艺术去征服大众,这是王朝闻先生反复讲的。王朝闻先生说要喜闻乐见,就是要征服大众。所谓征服大众,就是让大众不懂的东西,让他逐渐接受,高雅的东西,大众一时不能接受的东西让他吸收,成为大众能够欣赏的艺术,所以齐白石先生的艺术是大众艺术。苏立文先生曾经说,齐白石先生是一个商业画家,他并不是摒弃齐白石先生,他觉得齐白石先生的艺术大众都很喜欢,都能买,都喜欢,但是他的艺术群众并不是完全能够领会、能够欣赏的,但是齐白石先生的艺术,逐渐逐渐能让大众欣赏、能让大众接受,就征服了大众,我觉得对我们当今艺术的发展也很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艺术不是要迎合大众,我们的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在服务的同时要去教育群众、要去引领群众的审美的方向。我觉得这点也是齐白石先生的艺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
第四点,艺术观念的多元与艺术形态的多样
在这个问题上齐白石先生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20世纪这方面做出很有贡献的一位艺术家。齐白石先生他受到两方面的攻击,那些保守的艺术家认为他走得太快了,认为他是野狐禅,他不是一个正统的文人画的画家。而那些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的艺术家,也对齐白石先生也不够尊重,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在20世纪艺术史上有一段佳话,就是齐白石先生与徐悲鸿先生的关系。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艺术大家,他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他在艺术上有他的偏向,他对一些坚持传统文人画的画家不够尊重。在解放前,在国立北平艺专,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徐悲鸿先生做校长,和三位著名的北京的教授发生争论,这三位教授都是在文人画这方面很有造诣的艺术家发生争论,当时徐悲鸿是受到了批评,当然徐悲鸿也反过来反击这三位有成就的继承传统文人画的艺术家。齐白石先生和徐悲鸿先生的这段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徐悲鸿先生虽然在艺术观点上有偏向,有部分对于文人画的挑剔,有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徐悲鸿先生尊重齐白石,把齐白石请到学校里面来当教授,给他发薪金,徐悲鸿先生对齐白石先生是非常尊重的。反之,齐白石先生对徐悲鸿先生也是很尊重的。徐悲鸿先生是一位国画家,当然更是一位油画家,他在国画上的成就齐白石先生是尊重的,他们之间的这段佳话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艺术的观念可以是多元的,在当时就是在解放之前,也应该是多元的。艺术的形态、艺术的样态应该是多样的。所以不同观念和不同形态、不同样态的艺术家,从不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应该互相包容、应该互相尊重,这点我觉得也是我们研究齐白石艺术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第五点,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假如我们研究齐白石,齐白石艺术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我曾经在苏联的俄罗斯的很多艺术家、重要的艺术家,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还有很多风景画家,他们家里面都挂着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他们对齐白石是非常了解的大艺术家,包括到中国来任教的马可西莫夫,他去世之前,我到他家里去,反复提到齐白石、提到李可染,提到吴作人、对齐白石是非常的尊重。我到过法国和德国艺术家的家里面,他们也非常欣赏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世界,就是说那些老的一套,传统的一套,像齐白石先生的这种艺术,不需要到国外展出了,因为是陈旧了,因为是传统,不是当代的。我觉得这种看法是偏颇的。30年代,中国著名的京剧家梅兰芳先生,到美国去演出,提这个意见的是谁呢?是当时美国驻中国的大使,他在一次会议上讲,你们中国艺术拿到外国去,拿什么呢?有人说拿外国人懂的东西出去。这位大使讲,你们可以把外国人、包括我们美国人不懂得东西拿过去,不懂的东西也可以让我们逐渐地懂得。梅兰芳先生犹豫了很久,后来在一些文人、一些对京剧艺术很有研究的专家的支持之下,梅兰芳先生到美国去演出了十多场,梅兰芳艺术征服了美国的观众。
所以说在今天我们把什么东西拿出去呢?我认为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的艺术,像齐白石先生的这种艺术可以拿到国外去,很好的组织展览。因为并不是欧洲人、美洲人,包括他们的艺术家,都非常了解齐白石,但是这个展览要举办得好,要有充分的筹备。我觉得同样是传统的艺术,人家不懂得的东西同样可以拿出去。当然我们当代艺术的发展的面貌,也应该向外国展示,不应该片面的认为好像现在到了这个时代了,只能把一些当代艺术拿到外国去展出,传统的艺术好像已经过时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认为研究齐白石的当代意义,对我们如何向国外观众、国外艺术家展示中国艺术的面貌,我觉得这方面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六点,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齐白石先生也给我们起到范例的作用,我们应研究他的一生中如何处理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关系。
齐白石先生他的润格费是很明细的,挂在家里,你到他家里去买画,是很明细的,他用了什么纸张,尺寸大小,多少价格都是很清楚的。他不回避他的画、他的价格,他不回避他的艺术要走向市场,当然当时中国的艺术市场并不发达,包括外国人买他的画。打倒“四人帮”以后,我曾经参加文化部有一个叫清查“四人帮”在文艺上的罪行的小组,让我起草一个文件,“四人帮”怎么迫害齐白石,怎么诬陷齐白石,在“文化大革命”怎么兴风作浪,批判齐白石的。当时到中国美协的档案室里面,查了齐白石先生当时的档案、材料,包括周总理对齐白石先生晚年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的批示,也看到齐白石当时他卖画积累下来的美金,解放初期有一些人民币的储蓄。齐白石先生一生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画,他的题材有很多是相同的,只要是齐白石先生的真品,不是别人假造的作品,齐白石先生每件作品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在这些作品面前驻足的,他绝不去应付市场,应付买他画的人。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当代艺术家不能说在技术、技巧上没有很高的成就,应该说已经有相当高的成就了,但是我们的创作态度不能因为受到市场的热捧,在市场上热销,就去应付市场,应付观众。我觉得这点也是我们研究齐白石很有意义一点。
我觉得齐白石是一本大书,是一本需要认真读的书,是要常读的书。我觉得假如我们把齐白石真正研究透了,那对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一定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