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 《中国书画研究》(第五辑)征稿函2025-01-15
    
1925年夏,中国画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于中山公园合影
 
       中国传统书画发展到近现代遭遇了西学东渐的冲击,关于中国画的中西融合之路如何走,画界前贤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也都进行了不同层面和理念的实践摸索。其中北京地区作为20世纪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的重镇之一,产生了以金城、周肇祥、陈师曾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湖社画会”为代表的变革群体,这一群体提出了“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基本宗旨,汇聚了当时北京地区大部分的传统书画家,形成了北京地区的传统派。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传统派艺术家都被吸纳进入了北京画院,包括后来不少20世纪北方的书画大家们也都是早年受教于此,这里成为北京乃至北方的一个传统主义阵营。
 
湖社画会会刊《湖社月刊》第100期封面的齐白石题字
 
       20世纪的这一段艺术史、这一批艺术家,他们代表了一种北方的传统主义路线,即肯定传统中国画的价值,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大背景下主张以传统为基地、循序渐进,不进行激烈的改造和变革,强调逐渐吸收、以我为主,这条路线其实就是北方的“中西拉开距离”说,与潘天寿的南派变革主张不谋而合。北方传统主义阵营的变革路线比“徐蒋体系”更加温和,但是有失也有得,需要我们分析甄别。在我们今天又从现代重新寻找传统的时代背景之下,回归复兴的路线又正好与先贤们反向而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北京地区传统派的路线之中汲取一点教训、吸收一点启发,来进一步推进中西融合,从而谱写时代性新篇章,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京派文坛画界为齐白石祝寿。
前排左起:吴一、王雪涛、叶浅予、娄师白;二排右起:刘开渠、吴镜汀、陈半丁、齐白石、老舍、王朝闻、胡潔青、郭秀仪;后排右起:蔡若虹、华君武、李可染、吴作人、王曼硕、徐燕荪、陈缘督、惠孝同、秦仲文、曲则成

       20世纪的北京传统派绘画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一个课题,也是梳理北京画院历史的另一种形式,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掘和深入研究。基于此,北京画院2025年的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聚焦于“20世纪北京地区的传统派绘画”这一主题,即日起向海内外学者、专家征集学术论文。欢迎艺术、文学及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参与讨论,惠赐佳作。论文汇编入《中国书画研究》(第五辑)中出版,入选作者将获邀参加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和平多寿 陈半丁  1956年
 
       研讨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20世纪北京地区传统派绘画的整体结构、阵容、风格、理念
 
      2. 代表性艺术家个案研究(待研究的重要艺术家包括金城、陈师曾、周肇祥、汪慎生、惠孝同、秦仲文)
 
      3. 其他补遗或研究空白的艺术家以及重要作品研究
 
       北京画院相关研究:
 
      1. 2005年-2024年,北京画院“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研究、出版已经开展了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徐燕孙、于非闇、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周怀民、王雪涛、任率英专题,部分出版了研究性画集与文集
 
      2. 2012年北京画院出版了《京派绘画研究》、《京派艺术家文集》
 
      论文要求:
 
     1. 投稿论文需全文,且未曾在出版物、研讨会、网络等处公开发表。
 
     2. 论文字数在6000至12000字为宜。图片15幅以内。论文请用Word格式发送至投稿电子邮箱。
 
     3. 来稿请附作者个人简历,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4. 论文在《中国书画研究》刊发后,将会在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发表和宣传。
 
     5. 投稿作者承诺稿件为原创作品,不存在任何著作权纠纷。与稿件相关的任何著作权纠纷由作者自行解决并承担责任。

     截止时间:
 
     2025年6月30日。
 
     截稿后,北京画院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论文将收入《中国书画研究》(第五辑)。
 
     期待您的学术成果!
 
     征稿邮箱:
 
     bjhyctsh@163.com